近日召开的“2018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暨首届华人器官移植大会”上,“智能化精准肝胆胰外科技术研究——北极星项目(L-STAR Project)”启动,外科决策、方案规划和手术导航的智能化可进一步提高外科手术的确定性、预见性和可控性,提升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人工智能进手术室实现了第一步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拓展应用已成为热潮。但现阶段的AI大多集中于检测诊断,尚难应对精准外科临床实践中的诸多挑战。2004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钱建中博士回国创业,在上海这块人工智能的热土上成立医软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EDDA科技),带领研发团队致力于“人工智能+精准诊疗”的研究,以其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创新打造出以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为核心引擎的IQQA赋能平台和创新技术体系,实现了人工智能走进手术室的第一步——“手术规划和术中参照”。公司一路走来,取得上百个自主发明专利,在全球应用病例已有45000余例。
钱建中仍记得,IQQA平台刚投入使用时,他跟随专家走入了手术室。病人被巨大的肝脏肿瘤折磨26年,跑了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无法手术”。后来,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借助IQQA系统,在术前全面观察病灶与肝脏内重要血管的关系,做了肝脏体积的定量测定,在电脑上模拟了一回手术过程。因为参加了“模拟战”,董家鸿明确了病变是否会影响重要血管、预留的肝脏体积是否足够,也想好了规避风险的方案。一切成竹在胸,董家鸿顺利为病人切除4000克的肿瘤,最大范围保留了剩余组织。
辅助手术团队制定最优方案
在上海的中山、瑞金、华山、长海、华东、东方肝胆、仁济等顶尖三甲医院,都有IQQA平台的身影。在全美排名榜首的梅奥医学中心,IQQA平台也成了医生的好助手。上海仁济医院夏强团队的儿童肝移植年手术例数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手术成功率超过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仁济医院引进IQQA平台,累积已有1100余例评估案例。现在,几乎每一例在这里开展的移植手术,都会在术前使用IQQA平台进行精准三维全定量评估及虚拟手术规划,从而辅助手术团队制定个体化、最优化的移植方案。
经过几年的发展,从肝胆胰手术为切入口,IQQA平台以影像为基础已发展到如今全胸腹盆腔范围均可运用,涵盖微创腔镜、机器人等术式,融合了智能化的精准术前规划、精细化的术中智能导航、系统性的术后科学随访三个最重要的环节。在2017年上海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CCR 2017)上,海军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院士也谈到了智能影像技术进步对现代外科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现实、三维重建技术使手术更加微创精准,并以IQQA三维立体成像导航技术、AI+QMR全定量智慧现实虚拟为代表的先进影像技术为例。上海瑞金医院严福华教授领军的影像专家团队则联手EDDA科技团队,抓住肺癌检、诊、疗三个关键环节,在肺癌早期发现、术前三维精准定量评估、手术方案优化、术中专用机器人活检穿刺及肿瘤消融导航、术后精准病理检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应用IQQA赋能平台,可精准到肺支气管段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及模拟,术中全程三维量化实时导航,准确和直观地助力MDT精准手术。肺段切除仅切除病变范围的肺段,避免了整个肺叶的切除,更大程度保留脏器组织功能。
运用于医联体助力分级诊疗
本次启动的“北极星项目L-STAR Project”由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EDDA科技联合发起,依托的就是IQQA赋能平台,使“人工智能走进手术室”全面覆盖胸腹部等组织器官重大疾病的各大诊治关键环节。
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院士表示,IQQA技术平台及其智能云平台和终端,打通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诊疗关键信息的层层壁垒,跨越了“人工智能辅助病灶检测”的阶段,搭建起了“人工智能走进手术室”的桥梁。该项目将通过多学科MDT论证,综合比对海量术前规划和术后实际反馈数据,以使新的AI系统能够快速自动优化方案并个性化地为医生提供建议,进一步辅助和提升手术规划智能化和外科决策智能化,辅助医生实施精准手术,并有效辐射我国更多基层医院。
28 thoughts on “上海人工智能企业致力让AI走进医院手术室”